海淘家园 - 海淘GNC/高血压/糖尿病/减肥等保健品

标题: 一滴血、一场劫!“玻璃人”如何逃脱出血不止的命运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michaelr    时间: 2025-4-22 13:09
标题: 一滴血、一场劫!“玻璃人”如何逃脱出血不止的命运?
https://www.sohu.com/a/886034382 ... 3059968pMg4CeT_1467
出品 | 搜狐健康
作者 | 吴施楠
编辑 | 袁月
拔牙后血流不止,摔跤后膝盖血肿难消,甚至身上总莫名出现瘀青……这些看似偶然的出血症状,却是血友病患者的日常写照。正因如此,他们又被称作“玻璃人”。凝血因子的先天缺失,不仅让他们的身体不堪一击,更让他们从确诊到治疗的每一步都布满荆棘。
《中国血友病患者治疗模式与疾病负担研究报告》显示,血友病患者整体确诊及治疗情况不佳。约有58.01%的患者出现延迟诊断,最长延迟诊断时间可达十年。此外,约69.98%的患者出现延迟治疗的情况,平均延迟治疗6.09年。
即便成功跨过诊断与治疗的双重门槛,多数患者仍难以触及规范治疗标准,预防性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覆盖率低、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,凸显出诊疗体系在精准性与可及性层面的深层缺口。
“可诊、可治、可及”这三个罕见病的“终极需求”,在血友病患者群体中呈现得尤为迫切。当然,他们面临的远不止这些难题,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孙竞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指出,血友病的治疗早已超越单一科室范畴,唯有构建覆盖儿科至成人、融合血液、口腔、骨科等多学科的全生命周期照护体系,才能破解这些隐形医疗壁垒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“综合管理” 与 “综合关怀”。
致命的出血和迟来的确诊
今年36岁的唯铭是一名重度A型血友病患者。在他的记忆里,童年的他身上经常“青一块紫一块”,脚会疼,也会肿,难受的时候就在家休息,消肿了又接着去上学,生活似乎和其他小朋友没什么不同。这些异于常人的症状也未能及时指向正确的病因。
“血友病分轻、中、重型,其中重型患者占比近半。他们年均出血20—50次,每月2—5次,终生可能与急性剧痛相伴。”孙竞解释说,血友病患者70%~80%的出血发生于关节处,日常行走、活动产生的摩擦都可能诱发。这种关节腔出血的疼痛程度超乎想象,若以1-10级疼痛分级衡量(1级如蚊叮,10级达分娩剧痛),其痛感常被描述为 “第11级”。反复出血不仅引发关节残疾,导致患者失学、失业,生活质量骤降;更致命的是关键部位出血风险——颅内、消化道大出血若未及时治疗,直接威胁生命。在凝血因子供应不足的欠发达地区,患者因无法及时止血,预期寿命显著短于常人。
14岁那年,唯铭就发生了严重的消化道出血,贫血、眩晕,住进了医院。幸运的是,出血止住了。但他还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地出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图说 / 唯铭的膝盖因为反复出血经常疼痛
就这样带着疑问和反复的腿疼、脚肿,十年后,24岁的他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。这次,是他腹部一个巴掌大小的血肿破裂了,住进了重症监护室(ICU),醒来后,已经是第八天。
这次,他终于确诊了血友病。“天塌了、晴天霹雳。”唯铭这样形容刚确诊时的心情。就像很多罕见病患者一样,他不理解为什么这种事会落在自己头上。但现实容不得逃避。短暂的颓废后,唯铭逐渐冷静下来,开始直面疾病,像拆解谜题般梳理自己的整个病程。
“那时候不知道啥是血友病,没往这个方面去查。”唯铭说,这么多年,他和家人都是对症去看病,以为关节肿痛是风湿性关节炎,就去看外科、骨科,血肿处理完好了,也就没多想。
实际上,血友病的诊断并不复杂。“若患者存在反复出血症状,如婴幼儿出牙期持续渗血、体表无故出现瘀斑等,就应警惕血友病可能。通过医院常规的凝血功能筛查即可初步判断,国内二级以上具备手术资质的医院均开展凝血四项检查,以规避术中出血风险。”孙竞谈到。
然而简易的诊断方式并未避免唯铭长达十余年的诊断延迟,症结在于公众对血友病的认知严重不足。“那个年代,看血友病的专家稀缺,非专科医生对病症并不熟悉,让无数像管唯铭这样的患者在错误的治疗道路上越走越远,预防性治疗更无从谈起。”孙竞说。
扎不完的针和昂贵的费用
从确诊血友病的那刻起,唯铭开始“与针为伴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图说 / 唯铭与妻子一起配置要注射的药物
据孙竞介绍,血友病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就是替代治疗,即外源性补充体内缺失的凝血因子。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,又分为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。
其中,按需治疗是指在发生出血之后给予的替代治疗,达到及时止痛、阻止进一步发展成严重出血的目的,但是,按需治疗没有办法阻止患者的反复出血以及关节病变和残疾的发生。而规范治疗是指为了预防出血而定期给予的规律性替代治疗,能够保证患者血浆内长期维持一定水平的凝血因子,从而降低严重的出血和致残率。但是这种治疗缺点是负担较重,患者每周需要进行2—3次预防性足剂量凝血因子注射,每年静脉注射一百多次。
“我记得当时在ICU是打了100支凝血因子Ⅷ,早晚各打一次,全自费。更难的是药源稀缺,那时凝血因子供应紧张,几乎只有这一种可用。”唯铭回想起多年前的治疗场景仍然记忆犹新。
确诊后的12年里,因为经济原因,唯铭只能在出血疼痛难忍的时候才补充凝血因子。而命运似乎总爱给管唯铭出难题。药物带来的抑制物问题,让他的治疗雪上加霜。原本一年仅需注射几次的凝血因子,因抗体出现,不得不频繁使用昂贵的凝血因子Ⅶ进行治疗。疫情期间,又一次消化道出血更是将他推向生死边缘,以血换血的无奈之举,凸显了血友病治疗的脆弱性。
即便如今采用免疫诱导耐受治疗(ITI)降低抑制物,他仍需三天一次、每次十五支凝血因子的注射,与病魔持续拉锯。而那些动辄自费百万的抑制物清除药物,对普通患者而言,无疑是遥不可及的奢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登录/注册后可看大图
图说 / 正在接受注射的唯铭
“血友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依从性不佳。”孙竞指出,一方面静脉注射凝血因子的方式带来了很多限制,患者有药也不一定打得进去;另一方面,就是费用问题。尽管国家在医保政策上对血友病等罕见病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大,很多地方已将血友病纳入门诊特病管理,出台了专门的支持政策,但是受医保大盘子的影响,费用仍然是患者用药的最大考量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近五年来,血友病治疗药物领域迎来诸多创新。据孙竞介绍,一款创新非因子药物已经在美国获批,也有望于2025年底在中国获批。这类新药可皮下注射,用药间隔延长至1—2个月,每年最低仅需用药6次,就能将凝血因子水平提升10%甚至20%,使重型患者接近轻型状态。这对患者来讲,是很大的利好。
唯铭也在期待这种皮下注射的药物尽快上市,能让自己少挨几针,少疼几次。
全面管理和细致照护
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虽是血友病的核心基础疗法,但综合管理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觑,甚至可视为血友病治疗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在孙竞看来,个体化治疗与精准评估是血友病患者所需。因为每位患者的关节出血情况与药物代谢速度都不一样。即便按体重计算标准剂量,实际疗效仍因人而异,所以医生要根据活动量动态调整用药。这些判断既需要医生指导,也需要患者掌握自我感知能力。同时,超声、影像及血液检查等客观手段结合家庭环境、心理状态评估,共同构成全面的病情管理体系。
其次,当血友病患者遇到隐形医疗壁垒时,必须有一套跨科室协作的机制,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。“很多血友病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之后,要从儿科转到成人科,这个过程我们得做好衔接。还有些患者要拔牙、割包皮等等,有的医院一听是血友病患者就拒绝了,我们要做的就是跟其他科室配合好,让血友病患者也能得到正常的医疗服务。”孙竞强调,血友病的治疗绝不是某一个医生或一个科室的事情,而是要有一个多学科团队,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照护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综合管理”和“综合关怀”。
生活上的照护也必不可少。孙竞建议,血友病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可以进行游泳、骑健身单车等低冲击运动,辅以适量凝血因子支持,增强肌肉力量,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。在无法足量使用凝血因子的情况下,家庭防护要细致,比如用防撞泡沫包裹家具、规避带刺食物、禁用抗凝药物(如阿司匹林)等。与此同时,患者与家属长期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,心理关怀应同步纳入日常照护。






欢迎光临 海淘家园 - 海淘GNC/高血压/糖尿病/减肥等保健品 (http://www.howbuyit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